人民日报最新关于比特币报道:比特币何以处境尴尬
今天在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2日23 版看到关于比特币最新报道。这是比特币再次登上中国官方权威纸质媒体,这也是中国官媒时隔一年再次对比特币发声。根据博主对于该报道文章的解读理解,可以看出该作者还是很看好比特币的,但是在实际的文章中也阐明了比特币当前的困境:功利化、本身属性被淡化,作为一种投机工具,扰乱各国金融秩序;全球各国想开放比特币,但是害怕比特币会冲击自己国家的货币金融体系。文章作者在文章后面也表示认可比特币作为新技术下货币的变革可能。根据作者的口气,博主猜测这是国家层面在为比特币松绑吹风,先期做舆论铺垫,估计不久的将来。国家就会放松归对比特币交易的管制。大家最好这段时间关注四大行关于比特币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家对于比特币的态度。
文章还是认可比特币的各种优点,但是强烈反对目前对于比特币的过渡炒作,也就是投机比特币,试图通过炒作比特币一夜暴富。作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只能是让比特币成为新技术下货币改革的先烈,而不是先驱。换而言之。作者潜意识认为莱特币可能更有作为。
该文章作者杨涛,在2013年12月时候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揭秘比特币:3年市值从14美分飙升到1000美元》的文章,该文章下面对于作者介绍是:(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文章详细内容请百度或者在中国经济网里面搜索一下就可查询到。来自互联网关于杨涛的简介:
附人民日报《比特币何以处境尴尬》全文:
近一段时期,比特币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模糊期”:一方面,各国监管者仍保持对比特币的警惕和冷淡。英格兰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称,当数字货币被市场全面接受的那一天,比特币将严重威胁英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比特币似乎在许多国家正依托不同的渠道缓慢发展。据报道,墨尔本的一家公司发行了澳洲首个比特币借记卡,美国旧金山比特币基地公司则准备在欧洲发展比特币钱包。
有观点认为,各国监管者对比特币的“冷处理”,是因其看到了比特币对自身地位的威胁。但实际上,比特币虽具有某种新型货币的萌芽特征,但距离成为真正的非央行信用货币仍遥不可及。从根本上看,各国当局最担心的是,对比特币的盲目崇拜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积累与泡沫破灭,进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严重负面冲击。
尽管遭遇各国政府的“冷处理”,比特币仍有不断发展的适用空间,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经过世界上最大比特币交易商“门头沟”(Mt.Gox)倒闭的冲击及各国监管政策收紧之后,剩下的比特币“游戏者”多为其忠实粉丝,支撑他们的不是货币理性,而是难以消逝的“求富”心理。当前大多数人持有比特币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其兑换成各国的法定货币,而非购买商品或进行消费。二是令某些货币理性主义者觉得尴尬的是,比特币的“去央行”特点在现实世界中是把“双刃剑”,由于缺乏监管和约束,比特币更多与各国诸如赌博、贩毒、色情等灰色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按照传统的定义,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对比来看,当前比特币除在价值贮藏方面体现了功能,其他三个层面却难当其责。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货币被定义为通常可以被接受和使用的作为交换媒介的任何物品。而随着比特币造富神话的流行和价格的大起大落,其作为交换媒介的适用性已被极度弱化。
互联网信息技术无疑将对货币体系产生惊人的影响,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支撑现代法定货币存续的主权国家、政府架构等仍然稳固。从根本上看,现有法定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是以国家或政府信用作为最后保证,通过信用扩张渠道发行和流通的。比特币也属信用货币,但在缺乏国家信用保障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人们的信心,因而具有“情绪化”的特点,价值很不稳定。另外,比特币由于缺乏信用扩张渠道来“润滑”经济,虽然看起来似乎有助于解决现代国家货币泛滥的问题,但实际上难以承载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
比特币发展至今,其货币属性正在逐渐消逝,而越来越像是五花八门的金融创新“超市”中的某种“价格不稳定”的产品,而过于吸引眼球的炒作,已于无形中毁坏了比特币的未来。只有进一步回归理性,强化自身的货币属性,比特币才不至于成为新技术条件下货币变革的“先烈”。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wakuangji.cn/jingji/ren-min-ri-bao-bi-te-bi/ | 蓝蓝的天空|挖矿机
作者:BTC-Miner | 发布:2014年10月23日 | 分类:比特币资讯 | 标签:人民日报, 比特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人民日报最新关于比特币报道:比特币何以处境尴尬 | 蓝蓝的天空|挖矿机